Friday, September 29, 2006

幼92辛部落格--郭淑惠
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談論生與死的問題,對於死的研究更少,甚至忌諱。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或系統中,表面上是很重視通識教育,但實際上在各個大學裡,通識課程的學分是最好混到的,以致於當今社會的確有些人連基本的做人基本要求都做不到,而影響了社會安全。美國哈佛大學是世界名校,它有五十個通識教育學分,而國內大學只有八至十個學分,相差如此大,我們的青年學子在學習做人的道理的這類課程,被許多的專業課程剝奪支解,而當這些青年學子無所適從而犯錯時,卻反過來責備他們沒有通識素養,這是成人和教育單位應負的責任。
一般人對於悲傷的觀念是軟弱無能的表現,因此親人死亡時,要節哀順變,這是對於悲傷的一種迷思。其實悲傷的歷程即是治療的過程-悲傷的歷程是複雜且積極的因應過程,其中需要悲喪者全力投入,面對挑戰承擔許多新的任務,並做許多的選擇,在充滿選擇的過程中,可重新儲存悲喪者的自主感,助其治療傷口,我們愈能去體驗自己各種悲傷感受,愈有治癒的力量。任何重大的失落事件所造成的變化是全人的、持續一生的經驗,親人死亡造成的失落,就像在我們心中留下一個大傷口,在悲傷調適的初期,這傷口像個無底洞,無論用什麼去填補都沒有用,只有去經歷那因為被剝奪與親人間聯繫的傷痛,這個傷口才會逐漸癒合;在傷口逐漸復原後,留下的痕跡便是悲喪者與逝者之間某種精神聯繫的象徵。
當人經歷失落時有悲傷的反應是正常的,但關於有悲傷權利被剝奪的現象,是不可忽視的;有些人經歷失落,但因為沒有被社會認可的角色,即使有悲傷也無法公開表達出來。這種現象大致可分為四種:
(一)當與死者關係未被認可時--通常關係不包含在血緣親屬範圍內,像朋友、鄰居、姻親、同事等,這種關係未被給予機會公開表示其失落悲傷,反而被期待要支持家屬,此外尚有婚外情對象、同性戀關係的對象等的悲傷權利也被剝奪。
(二)當失落事實未被社會認可時--在社會上有很多的失落未被認知為是重要的,如流產、胎死腹中、墮胎、寵物死亡等都沒有公開的儀式來悼念,擁有這些失落經驗的人,大都自己承受巨大的悲傷,另有如植物人、腦傷病人,他們的生存雖已喪失社會與心理功能,但對其家屬卻有巨大的照顧壓力及悲傷,往往社會並沒有給予相關的支持。
(三)悲喪者本身未被社會認可時--有些人因其個人能力的缺陷或年齡的關係,被認為沒有能力悲傷,所以擅自剝奪其悲傷的權利,如心智障礙、老人或嬰幼兒等。
(四)當死亡形式未被社會允許時--有些死亡的方式,在社會上未被允許時,其家屬有其悲傷卻無法獲得社會支持,如死刑罪犯、自殺者、AIDS患者等,死刑犯的家屬很少得到社會支持,因社會大眾認為那是為其所犯的罪應該付出的代價,連帶地吝於對其家屬提供支持。
這些被剝奪悲傷權力者,他們缺少許多能促進哀悼的機會及相關的社會支持,更加重了這些人悲傷情緒的程度,所以這群需要悲傷卻無法表達悲傷的人,非常需要我們更多的諒解與接納,也需要學術界更多的研究並進行了解。
有一種叫生前遺囑的做法很好,有尊嚴的交代身後事了無遺憾,也解決了往生後有可能發生的爭執與衝突,希望有一天我能有空靜下心來,深思熟慮的為自己擬下一份生前遺囑。

Wednesday, September 27, 2006

幼92辛部落格--郭淑惠

利用假日到圖書館找有關研究方法的相關書籍,發現了一個驚喜,就是看到了一本名為!!天天驚喜!!的奇特的書。作者為了七歲及十一歲的兒子的教育,舉家移民至德國的一個小城邦社區,爸爸攻讀博士媽媽則為全職家庭主婦,十一歲的兒子因為不適應台灣的教育體制及資優班級的教育方式,而鬧拒學,而作者夫妻又是順應自然的開明父母,於是全家都到德國受教育,作者將德國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受教過程的點點滴滴做成紀錄,閱讀起來頗為新奇。
首先,德國的學校到高中為止孩子都上半天課,既無早自習亦無升旗典禮,每天的上課時間隨各班老師的安排有所不同,四年小學念完五年級以上就是中學部了,為了避免交通擁擠,德國各所小學的寒暑假日期完全不同。在德國,為了讓孩子感受到上學是一件甜美的事,新生是不必參加任何新生訓練,倒是父母都得接受新生家長訓練,學校說明他們的教學重點不在培育頂尖的優秀學生,而是讓他們隨性成長,學校再請家長配合,養成新生良好的習慣及優良的學習品德,讓他們長成自己的樣子,成唯一棵大大的樹木。由於學生的素質不一,學校會為程度較落後的學生做課後輔導備加照顧,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,老師是允許在課堂上看課外書籍,在學習上是完全沒有壓力,一路玩到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,而且小學老師會根據孩子的性向發展簽發他的推薦函,學生才能申請中學學校就讀。
書中提到了許多德國教育和台灣教育不同之有趣議題:
一 幼兒應該從小雕塑加強教育還是讓他們隨性的成長?
二 贊成孩子從小同時學習多種語言嗎?
三 應該實行菁英教育嗎?平等教育好不好?
四 不同的教育方式與環境如何影響幼兒的人格發展
台灣的教改改來改去,還是改不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,總是找不到尊重孩子的學習的意願,父母還是無法脫離學習價值的魔咒,升學主義掛帥,品德教育其次,台灣的每個孩子都成了會唸書的機器人,有人會在乎為何自殺的年齡層已經降至兒童了嗎?
書中引用了許文耀教授的一項調查:分別問家長老師與學生-如果學生有過失,你認為老師應該如何處理?-調查結果老師與家長的回答很相似,第一個選擇都是-告訴家長與家長協商共同處理,其次是-讓學生了解過失後再體罰或勸導責罵後都無效時,可以加以體罰;國小與國中的第一選擇是-勸導而不要責罵,其次是-告訴家長與家長協商共同處理,將這些資料對照書中母子的對話,你才會覺得這種調查資料才具有真正的有生命的意義。